表现: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脉滑。
核心思路: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参考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天南星、甘草。
解析: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天南星增强燥湿化痰之力,枳实理气化痰,适用于痰浊较盛、胸闷咳喘者。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陈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
解析: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苍术、厚朴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消除痰浊生成之源,适用于痰湿偏重者。可加山楂(消肉食积滞)、莱菔子(降气化痰)增强化浊功效。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导痰汤(《济生方》)
(二)湿热蕴结型表现:口苦口臭、脘腹胀满、大便黏滞、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核心思路:清热利湿、通腑降浊。
参考方:
组成:黄连、半夏、瓜蒌。
解析:黄连清热燥湿,半夏化痰散结,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适用于痰热互结、胸闷苔黄者,可配伍决明子、荷叶增强清利湿热之效。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茵陈蒿汤);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妙散)。
解析: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大黄清热泻火、通腑排毒,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薏苡仁健脾利湿,适用于湿热内蕴导致的血脂升高,常伴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用量。
茵陈蒿汤(《伤寒论》)合四妙散(《成方便读》)
小陷胸汤(《伤寒论》)
(三)气滞血瘀型表现:胸胁胀闷、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核心思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参考方:
组成:蒲黄、五灵脂。
解析:两药相须为用,活血止痛、化瘀止血,适用于血瘀明显者,可配伍山楂、香附增强活血行气之效。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解析: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牛膝引血下行,适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血脂异常,常伴血管硬化或胸痛者。可加丹参、三七增强活血之力。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失笑散(《和剂局方》)
(四)脾虚湿盛型表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核心思路:健脾益气、祛湿化浊。
参考方: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
解析: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陈皮、半夏,健脾益气兼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虚痰多者。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砂仁等。
解析: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补脾止泻,薏苡仁祛湿,砂仁温脾化湿,从根本上改善脾虚湿盛的体质,适用于长期脾虚导致的血脂代谢异常。可加黄芪、炒莱菔子增强益气化浊功效。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五)肝肾阴虚型表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核心思路: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参考方:
组成:制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桑椹、黑芝麻等。
解析:以制何首乌为主药,配伍滋阴养血之品,补肝肾、益精血,适用于肝肾不足导致的血脂异常,常伴须发早白、头晕者。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菊花、泽泻等。
解析: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枸杞、菊花养肝明目,山药健脾,泽泻利湿,适用于肝肾阴虚兼虚火上炎者,可加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现代研究显示有降血脂作用)、女贞子增强滋阴功效。
杞菊地黄丸(《医级》)
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
三、常用中药及现代研究佐证化痰降脂药:
山楂:消肉食积滞,现代研究显示其提取物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泽泻:利湿泄浊,研究表明其含有的三萜类成分可抑制脂质合成。
荷叶:清热利湿,其生物碱能调节脂质代谢,常用于痰湿或湿热型高血脂。
活血降脂药:
丹参:活血通脉,丹参酮可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
川芎:活血行气,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健脾降脂药:
黄芪:补气健脾,研究显示黄芪多糖可调节脂代谢,增强免疫力。
茯苓:健脾渗湿,其多糖成分可降低血清 TG 水平。
补肾降脂药:
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其蒽醌类成分可抑制胆固醇吸收。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含有的决明子皂苷可降低血脂,适用于肝肾阴虚兼便秘者。
四、注意事项与调护建议辨证用药是核心:高血脂常合并多种证型(如痰瘀互结、脾虚兼血瘀),需专业医师根据舌脉、症状综合配伍,避免单一用药。
结合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低盐低脂,多吃燕麦、洋葱、海带等降脂食物,忌食肥甘厚味(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运动: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脂质代谢。
情志:避免焦虑、压力过大,肝郁气滞易致痰瘀内生。
定期监测血脂:若血脂显著升高(如 LDL-C>4.9 mmol/L)或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他汀类等西药治疗,中医可作为辅助调理,不可盲目停药。
特殊人群用药禁忌: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活血化瘀或攻伐类药物(如大黄、桃仁),务必遵医嘱。
重要提醒以上方剂需经中医师辨证后加减使用(如痰湿重加泽泻、茵陈;血瘀重加丹参、三七),不可自行按方抓药。中医治疗高血脂注重 “治本”,疗程较长,需耐心调理。若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心脑血管并发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