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以往研究已发现,身体活动不足与房颤发生相关,但运动能力(尤其是运动中及运动后血压变化)对房颤发病的具体影响缺乏明确结论。
发表于JACC: Asia的一项纳入1.5万余人、随访长达十年的队列研究揭示,较高的运动能力与较低的房颤发生率显著相关,且能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研究纳入了2003~2012年在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接受运动负荷试验的15450名受试者,均无房颤病史。以峰值代谢当量(pMET)衡量运动强度。
经过中位9.1年的随访,共有515名受试者(3.3%)新发房颤,粗发生率为3.6例/1000人年。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肾功能(eGFR)、血脂(LDL-C)、高血压、用药等混杂因素后,pMET每增加1个单位,房颤发生风险降低8%。
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进一步证实,pMET与房颤风险呈“持续负相关”,且运动能力越高,房颤风险越低。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pMET最低三分位组(<8.57)的房颤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高分组(8.57~10.72及>10.72)。
展开剩余65%亚组分析显示,年龄≥50岁者以及无心率变时性功能不全的人群从高运动能力中获益更明显;另外,对于心率变时性功能不全(运动时心率无法达到预期85%)的受试者,其运动能力与房颤风险无关,提示自主神经功能正常是运动发挥保护作用的前提。
此外,研究首次发现运动后舒张压是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运动后舒张压越高,房颤风险越高(HR=1.135)。同时,运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幅度也与房颤风险相关,这为临床通过血压监测评估房颤风险提供了新指标。
尽管房颤会使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6.5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含脑卒中、心梗、死亡)风险增加2.5倍,但在调整房颤这一“时间依赖性变量”后,pMET仍能独立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HR=0.88)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HR=0.86)。
研究者表示,运动能力的保护机制不仅限于预防房颤,还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减轻炎症反应等途径,直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即使已发生房颤,维持较高的运动能力仍能减少后续严重并发症。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建议将“提升运动能力”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体系。对普通人群,建议通过规律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或骑行)提升心肺功能;对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者(如高血压、老年人群),可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评估pMET和运动后血压变化,个性化制定运动方案。对心率变时性功能不全者,需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再逐步提升运动强度,避免盲目运动带来的风险。
来源:Elevated Exercise Capacity Mitigates Atrial Fibrillation Incidence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Decade-Long Cohort Study. JACC Asia. 2025 Aug 6.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