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首艘自造潜艇“海鲲”号正式下水,名号虽然响亮,但细究起来,它或许更接近一艘“拼凑”而成的潜艇。
早在2015年,台当局就已立项“海鲲”号潜艇项目。当时,台当局基于所谓的“国防自主”考虑,决定自行研制潜艇。然而,这一决定并没有立即展开,而是经历了多年的争议和拖延,直到2021年才正式动工。这艘潜艇的研制方式类似于印度的光辉战机与韩国的KF-21战机项目,都是典型的“拼凑”式装备。
显然,台湾并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和能力独立研发潜艇。无论是设计、动力系统、声呐设备,还是武器系统,台当局在这些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技术瓶颈。在此背景下,台湾不得不频繁寻求国际技术支持。
“海鲲”号潜艇的规格为长70米,宽度稍超过8米,水下排水量约为2500吨。艇身采用了传统布局,外形呈水滴状,并搭配X型尾舵。它的船体材质选用了来自日本的HSLA-80高强度钢板,这种低合金钢在上世纪由美国研发,具有较高的强度。凭借这种材料,“海鲲”号的潜深预计将比荷兰的“剑龙”级潜艇更深,增加了50米的下潜深度。
展开剩余74%在动力系统方面,虽然“海鲲”号装备了德国MTU大功率柴油机,但由于缺乏AIP(空气独立推进)技术,其水下续航能力极为有限。根据目前的情报,预计潜艇的水下续航时间不会超过三天,这意味着它无法在战时长期潜伏,极易被敌方发现。没有AIP技术的潜艇,无法进行长时间的隐蔽行动,需要频繁上浮以更换空气,这一限制大大削弱了它的作战能力。因此,“海鲲”号或许只能在二战那样的背景下发挥作用,而现代海战中,潜艇的隐蔽性和持久战斗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美国在其中的态度也很明显:台湾的潜艇无论多么高端,最终仍然只能充当“炮灰”的角色,作为试探敌人火力的先锋,作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海鲲”号的声呐系统和电子设备的性能也就显得相当勉强。其采用的主被动搜索声呐及舷侧阵声呐,都是美国淘汰的技术,而且它没有配备拖曳阵列声呐系统,这使得它在远程侦察与反潜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至于光电系统,“海鲲”号使用的是L3哈里斯公司提供的“青春版”弗吉尼亚级潜艇上的光电桅杆,这种设备需要从海面暴露出来进行探测。然而,台湾连这项技术都无法独立掌握,在支付了款项后,设备交付也时常延迟。
更让人咋舌的是,“海鲲”号潜艇的耐压壳设计。台当局原本请韩国帮助焊接这一部分,但由于缺乏设计图纸,他们竟然通过不明途径从韩国获得了DSME-1400型潜艇的设计图纸,甚至引发了韩国警方的调查。
“海鲲”号的武器装备也颇为引人注目。它装备了6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48重型鱼雷及“鱼叉”反舰导弹,并能够布置水雷。理论上,这艘潜艇可以携带约18枚鱼雷。然而,由于“拼凑”技术的缘故,潜艇的建造进程并不顺利。许多系统无法有效融合,台媒曾报道,潜艇在泊港测试期间,竟然有70个项目不合格。此外,潜艇外壳工艺也相当粗糙,耐压壳体连接处的缝隙十分明显。
今年6月,“海鲲”号进行了首次海试,不过没有下潜,而是以浮航方式进行系统测试。这一测试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7艘同型潜艇的建造计划。
解放军海军长期以来的反潜能力一直是一个短板。日本对此早已有所察觉,因此他们不断加大对潜艇技术的投入,并研究了尚不成熟的硫化锂电池技术,显示出他们在这方面的战略意图。台湾潜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配合美军第七舰队在东海、台湾海峡、黄海一带的行动,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周边扼守重要的航运通道。
不过,解放军的反潜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随着052D型驱逐舰的改进版下水,这些舰艇能够停放大型反潜直升机。054B型护卫舰则专门增强了反潜能力,空警-600预警机也开始服役,具备在山东舰和辽宁舰的滑跃式甲板上起飞的能力。因此,台湾潜艇在亚太地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最终,考虑到“海鲲”号潜艇的3天潜航时间及其他技术瓶颈,台湾的潜艇远远不如曾经中国采购的基洛级潜艇,甚至连039B型潜艇都要强得多。根据这些技术指标,“海鲲”号的实际作战能力无疑有限,面对现代海战的复杂环境,其生存能力恐怕将进一步下降。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