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二年(580年),北周朝廷风云突变。当时太上皇宇文赟病势沉重,朝政陷入动荡。令人意外的是,作为宇文皇室三代心腹的郑译,却暗中勾结外戚杨坚,最终导致北周政权被隋朝取代。郑译与宇文家族渊源深厚,深受信任,为何会做出如此选择?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位权臣的复杂人生轨迹。
一、显赫家世奠定仕途基础
郑译出身于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其父郑道邕曾任西魏司空,家族显赫。他自幼聪慧过人,不仅精通经史子集,在音律、骑射方面也造诣颇深。更关键的是,他的堂叔郑文宽娶了西魏平阳公主(宇文泰妻妹),因无子嗣,在权臣宇文泰的安排下,郑译过继给郑文宽。这段特殊关系让他从小得以与宇文泰的子女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情谊。后来虽然郑文宽得子,郑译回归本家,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仕途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
展开剩余71%二、周室重臣的仕途沉浮
557年北周明帝即位后,立即征召故交郑译入朝,安排他辅佐弟弟宇文邕。560年宇文邕继位为武帝,郑译被任命为给事中士,正式步入权力核心。572年武帝铲除权臣宇文护后,郑译迎来仕途转折,被任命为太子宫尹,与刘昉共同辅佐太子宇文赟。当时太子品行不端,内史中大夫乌丸轨屡次建议废立,令宇文赟惶惶不可终日。
576年武帝命太子西征吐谷浑时,忧心忡忡的宇文赟私下询问郑译:父皇偏爱秦王,又信任乌丸轨,我此行会不会重蹈扶苏覆辙?郑译巧妙回答:殿下只要谨守仁孝之道,必能化险为夷。这番宽慰让太子安心出征,最终大胜而归,郑译也因此获封子爵。然而得胜后的宇文赟依然我行我素,与郑译纵情声色,导致武帝大怒将郑译贬为庶民。但宇文赟暗中将其复召,二人继续醉生梦死。为讨好太子,郑译甚至直言:殿下何时能君临天下?此言深得宇文赟欢心。
578年宇文赟即位为宣帝后,立即重赏郑译,封其为内史上大夫、沛国公,委以朝政大权。得势后的郑译骄纵跋扈,竟挪用官料修建私宅,遭御史弹劾罢官。后经刘昉周旋,才得以官复原职。
三、关键抉择改变历史走向
580年,猜疑心重的宇文赟欲除岳父杨坚。危急时刻,杨坚求助郑译。郑译一面安抚杨坚,一面借伐陈之机向宣帝进言:欲平江南,非皇亲重臣不可。杨坚是最佳人选。成功使杨坚获任扬州总管。不久宣帝病危,郑译与刘昉密谋,假传圣旨令百官听命于杨坚。当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欲立宇文仲辅政时,郑译迅速协助杨坚控制局面,助其出任丞相,自己则获任柱国、相府长史。
杨坚掌权后厚赏郑译,但地方势力纷纷起兵反对。在这关键时刻,郑译却疏于政务、贪图享乐,渐失杨坚信任。
四、隋朝时期的起伏人生
581年杨坚建隋后,虽赏赐郑译大量财物,却令其退休。心有不甘的郑译竟暗中请道士作法求官,引发文帝震怒。后因与母不和的丑闻被免官,经文帝训诫后,郑译被迫接回母亲研读《孝经》。晚年虽复出任刺史,参与礼乐修订,但已不复当年权势。591年,这位历经三朝的权臣在岐州刺史任上走完了复杂多变的一生。
郑译一生游走于权力巅峰,其选择既源于个人野心,也折射出北周末年政局的诡谲多变。他与杨坚的合作,看似背叛,实则是乱世中政治人物权衡利弊的必然选择。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