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再陷战略决策争议漩涡?面对中国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军方高层正陷入深深的战略焦虑。近日,美方将当前空中力量建设的困境归咎于历史决策失误,并将责任推给前总统小布什政府,这种甩锅行为引发广泛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已成为美国政坛的惯用伎俩。
8月28日,美国主流媒体接连刊发两篇极具争议性的专题报道。这两篇报道不约而同地将2009年F-22猛禽战斗机的停产决定,定性为美国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战略失误。报道详细指出,尽管F-22存在造价昂贵、维护复杂以及在当时缺乏势均力敌对手等问题,但它依然是21世纪初全球最先进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文章将停产决定归因于小布什政府缺乏远见的战略规划,认为这一决定直接削弱了美国空军的全球优势地位。 分析人士深入剖析了小布什政府的三重决策失误:首先,决策者过分关注F-22的短期生产成本,却严重低估了其长远的战略威慑价值。其次,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拒绝向盟国出口该型战机,错失了构建全球空中作战网络的机会,也限制了该机型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适应性发展。第三,缺乏前瞻性战略眼光,未能预见到中俄等国的军事崛起。当时正值美国深陷反恐战争,决策层将F-22视为华而不实的奢侈品,认为没有必要维持大规模装备。 在这些军事专家看来,F-22堪称现代空战的完美之作。他们认为这款集钛合金与先进复合材料于一身、兼具超远航程、卓越机动性和顶尖隐身性能的空中霸主,完全有能力压制中俄空军,为美军夺取绝对制空权。然而客观事实是,无论美国舆论如何吹捧,F-22毕竟是冷战后期研发的产物,其技术性能存在固有局限。 以中美主力战机对比为例,由于研发时代的差异,中国歼-20在最大巡航速度(2.8马赫)上明显优于F-22(2.25马赫)。更关键的是,F-22的作战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空战模式,而歼-20则更注重超视距作战能力,这反映出两国在空战理念上的代际差异。即便美国保留F-22生产线,在当前中国防空体系日臻完善的背景下,这款战机也难以发挥预期作用。 美国舆论此时重提F-22的深层动机值得玩味。一方面,这反映了美国军事智库的惯常操作手法,通过夸大F-22与歼-20的对比,来维持美国军事优势论的叙事。另一方面,这也是五角大楼向国会索要军费的经典策略:既强调现役装备的先进性,又渲染数量不足的危机感,为新型武器研发争取预算。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楼的真实意图并非重启F-22生产线。现任防长奥斯汀更关注的是推进两大战略项目:第六代战机F-47的研发,以及全域防空系统的部署。这种矛盾心态恰恰折射出美国军政界的困境:既要维持军事强国的形象,又要借外部威胁推动军备升级,在战略焦虑与利益博弈间艰难平衡。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