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一场连接沪滇十余个科室的卵巢癌多学科会诊,让患者在本地获得上海专家制定的个性化方案;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焕然一新的大营盘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去年迎来了20万名游客;在西藏日喀则亚东县庞达村,引入了垂直农业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工厂,解决了当地新鲜蔬菜供应问题,为村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普陀区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条主线,从经济、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入手,对口帮扶云南昆明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以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
2021年以来,59名党政干部、135名教育医疗专业人才的接力奔赴,用“组团式”“造血式”帮扶浇筑可持续发展根基,书写了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沪滇教育、医疗协作多年来惠及千千万万各族群众。2021年以来,普陀区先后向云南省巧家县输送了4批次优质医疗团队和医疗资源,不仅为当地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更建立起规范诊疗体系,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推动县域医疗发展。
蒋立辉,来自上海普陀区利群医院,去年7月作为第四批援滇医疗专家,来到巧家县进行对口支援,负责妇科产科业务指导和疑难病例的诊治。
当年10月,巧家县人民医院妇科独立开科。蒋立辉带领新成立的妇科团队,半年内完成妇科手术261例,其中的5种“四级”手术在当地均是首次开展,“三级+四级”手术占比达35%。他创新“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机制,引进上海先进的人工流产流程,在当地培养出了能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在禄劝县九龙镇树渣村的薄荷种植基地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垄垄青翠的薄荷迎来了采收季,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碌采摘,一筐筐经层层分拣并按标准包装好的新鲜薄荷,正随着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这里的土地原本以种植玉米、麦子为主,经济效益较低。2023年,当地引进薄荷种植,普陀区投入沪滇帮扶资金,将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1750亩。
普陀区援滇干部、禄劝县副县长陈靓介绍说,绿色种植方式让九龙薄荷贴上“优质农产品”标签,地头价稳定在每公斤6元以上,未来,当地还将利用帮扶资金发展高附加值的薄荷产业,建成云南省最大的薄荷产业原材料基地,预计每年带动300多户农户,增收280万元。
在普陀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昆明市东川区小江干热河谷农业科技产业园内,今年迎来了蓝莓丰收,其中产量里超过9成端上了上海市民的餐桌。东川区汤丹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磊十分开心地介绍:“这片产业园改种蓝莓后平均每亩地产值可达7万元,较之前种植其他水果翻了10多倍。采摘高峰期有200多人上岗,他们的工资也涨到120元一天。”
产量不断上升的背后,是普陀投入帮扶资金在当地陆续建成的75000多平方米智慧大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普陀区援滇干部、东川区副区长陈侃侃介绍,东川冬季蓝莓11月底便可抢先上市,采收周期延迟至4月底,较传统土培种植延长约一个月采摘期,蓝莓季将实现超9000万的销售额。
多年来,普陀区始终立足本区的优势资源,在产业、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坚持“中央要求、地方所需、普陀所能”,切实推动兴边富民、产业振兴。
在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普陀区援藏干部们挖掘亚东当地旅游资源,推动组建了亚东文旅公司,专门开发文创纪念品。当地文旅公司深入挖掘亚东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等元素,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涵盖了亚东风景邮册、青稞护手霜、藏式项链等多个品类。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文旅公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升了文创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和旅游景区的销售渠道,亚东文创纪念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乡村振兴在亚东县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从2013年支援西藏亚东、2017年帮扶云南昆明(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2021年帮扶云南昭通(巧家县、鲁甸县),2022年深度参与磨憨-磨丁沿边产业园建设……普陀区对口支援版图,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正如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所言:“我们从对口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入手,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完善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对口地区‘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努力帮助当地群众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的跨越。”
沪滇携手,山海情深。下一步普陀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坚决扛起东西部协作的责任,在产业发展、消费协作、民生保障、人才交流、教育医疗等方面扎实推进沪滇协作走深走实、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