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作为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地方军政大员,在当时的政治架构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对于不了解中国古代官制的人来说,巡抚一职的具体职能和地位较为模糊。接下来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巡抚这一官职,包括其职能与现代官职的类比、任职申请涉及的部门与流程、所需准备的资料、相关费用(若有)、背后的法律依据与说法,同时结合当时政策分析其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巡抚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
巡抚在明清时期是省级地方最高长官之一,与总督并称督抚,俗称“封疆大吏”。从职能上看,巡抚总揽一省民政、吏治、刑狱和军事,放到现代社会,大致相当于省委书记兼省长,同时还兼任省军区第一政委。以民政方面为例,明清巡抚负责诸如招抚流民、劝课农桑、勘报灾情、督筹税粮,赋役的均平与捐免、民变的化解与镇压,以及水利兴修、矿场开闭等事务,这些职能与现代省长在地方民生、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职责有相似之处。在吏治方面,巡抚有权对省级地方官进行考核,举荐或奏罢省府官员,类似现代省委书记在干部管理、考核及任免建议上的权力。在刑狱方面,清代各省的死刑案件,逐级审转,最后经巡抚复核,才上报中央和皇帝
,这现了巡抚在司法监督层面的重要作用,与现代省级司法体系中高层领导对司法程序监督有一定对应性。军事上,明代巡抚后期加“提督军务”近乎成为定制,拥有军事决策权、调动指挥权,可节制辖地副总兵及其以下武将,如同现代省委书记兼任省军区第一政委,对地方军事力量有一定领导和协调权。
二、向什么部门申请成为巡抚
(一)明代情况
在明代,巡抚起初是临时性差遣,并非固定官职。推选巡抚时,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所谓九卿廷推,就是由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等高级官员共同商议推举巡抚候选人。例如,在选拔某省巡抚时,这些高级官员会综合考量候选人的资历、政绩、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向皇帝提出推荐人选。最终的任命权在皇帝手中,皇帝会根据九卿廷推的结果以及自己对候选人的判断,决定是否任命其为巡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皇帝也可能会绕过九卿廷推,直接指定巡抚人选。比如当某地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皇帝认为特别合适的官员前往处理时,就可能采取这种方式。
(二)清代情况
清代巡抚缺出,均开列具题请补。例由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及各省布政使升任。具体流程是,当某省巡抚职位空缺时,吏部会将符合条件的官员名单呈递给皇帝。这些官员通常是在各自岗位上有出色表现,具备丰富行政经验的人。例如,某省布政使在任期间,在财政管理、民政事务等方面政绩显著,就有可能被列入巡抚候选人名单。皇帝会参考吏部提供的名单,以及自己对这些官员的了解,做出任命决定。与明代类似,皇帝在任命过程中拥有绝对决定权,有时也会根据特殊需要,破格提拔一些官员担任巡抚。比如在边疆地区面临复杂局势时,皇帝可能会选择一位有军事经验或熟悉边疆事务的官员,即便其不在常规候选人范围内。
三、成为巡抚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一)履历政绩相关资料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候选人都需要提供详细的履历资料。这包括从进入仕途开始,历任的官职、任职时间、在职期间的主要政绩等。例如,在担任知县期间,若成功治理水患、促进农业丰收、改善社会治安等,都要详细记录。这些政绩是证明候选人有能力胜任巡抚这一高级职位的重要依据。在明代,吏部在考察候选人时,会仔细审查其履历政绩,判断其是否具备管理一省事务的能力。到了清代,履历政绩更是成为皇帝任命巡抚的关键参考因素之一。对于一些政绩突出的官员,在吏部呈递给皇帝的名单中,会重点标注其功绩,以增加其被任命为巡抚的可能性。
(二)举荐相关资料
在明代,由九卿廷推产生的候选人,需要有九卿的举荐文书。举荐文书中要明确阐述推荐该候选人的理由,如候选人的才能、品德、过往政绩等。在清代,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等推荐官员成为巡抚时,也需要出具正式的举荐资料。举荐人要对被举荐人的能力和操守负责。若被举荐人在担任巡抚后出现重大失误或违法违纪行为,举荐人可能会受到牵连。比如在清代,若某位官员因贪污腐败被查处,其举荐人可能会面临降职、罚俸等处罚。这就促使举荐人在推荐时,会对候选人进行深入了解和谨慎评估。
四、成为巡抚是否有费用相关问题
在正常的任命流程中,成为巡抚本身并不涉及官方规定的费用。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任用是基于其才能、政绩和朝廷的考量,并非通过金钱交易。然而,在实际的官场运作中,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例如在清代,虽然没有官方规定成为巡抚需要费用,但一些官员为了谋求这一职位,可能会进行贿赂等不正当行为。在康熙年间,规礼成了总督巡抚们的“秘密武器”,所谓规礼,就是各种灰色收入。一些官员为了获得晋升为巡抚的机会,可能会向上级官员送礼,这些礼物价值不菲。比如,在一些富庶地区,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可能决定其晋升的上级,会送上大量金银财宝、珍稀古玩等。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官场的正常秩序,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为这些官员为了弥补送礼的开支,往往会在任职后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但这种费用并非合法合规的,而是违反当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腐败行为。
五、成为巡抚的法律依据和说法
(一)明代法律依据
明代巡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制度性规定。虽然没有专门一部法律来规定巡抚的选拔任用,但在相关的官制法规和朝廷政令中有体现。从设置巡抚的初衷来看,是为了弥补旧有行省制度废除后,“三司”权力分散带来的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朝廷通过派遣巡抚监察协调政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选拔任用方面,规定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后来统一为九卿廷推。这种推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巡抚选拔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例如,在选拔过程中,九卿会依据朝廷规定的官员考核标准,对候选人进行评估,确保选拔出有能力、忠诚于朝廷的官员。
(二)清代法律依据
清代对巡抚的选拔任用等也有相应规定。在官制体系中明确了巡抚的职责、品级以及选拔途径。巡抚作为省级最高长官之一,其选拔任用关系到地方治理的成效。清代规定巡抚缺出,由特定的官员群体升任,如内阁学士、布政使等。这种规定是基于对不同官员岗位能力和经验的考量。例如,布政使在一省的财政、民政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升任巡抚后能够更好地统筹全省事务。同时,在任命过程中,皇帝会参考吏部提供的官员考核资料等,依据相关规定做出决策。在考核巡抚方面,也有明确的制度,如三年一次的考核,以决定其升迁、黜陟。
六、当时政策对成为巡抚及履职的影响
(一)回避政策的影响
明清时期都实行了严格的回避政策,巡抚不得在本籍任职。这一政策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巡抚与本家族、本地区势力相结合,形成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在明代,若巡抚在本籍任职,可能会因为家族关系、地方人情等因素,在处理政务时出现偏袒、不公的情况。到了清代,回避政策同样严格执行。例如,一位山东籍的官员,即便能力出众,也不会被任命为山东巡抚。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势力对巡抚履职的干扰,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巡抚对任职地的风土人情、地方事务可能不够熟悉,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和了解当地情况,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政务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考核政策的影响
明代对巡抚的考课,主要由吏部负责,每三年一次,以决定其升迁、黜陟。考核内容包括政绩、品德、能力等多方面。政绩方面,如前文提到的民政、吏治、刑狱等事务的处理成效。品德方面,考察巡抚是否廉洁奉公、公正无私。能力方面,看其是否具备处理复杂事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考核政策促使巡抚在任职期间积极作为,努力做出政绩。若考核不达标,可能会面临降职、罢官等处罚。清代的考核政策与明代类似,同样对巡抚起到了监督和激励作用。例如,一位巡抚在任期间,若能有效治理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在考核中就会得到好评,有更大机会获得晋升。反之,若在考核中发现其存在治理不力、贪污腐败等问题,将会受到严厉惩处。这使得巡抚在履职过程中时刻保持谨慎,不敢懈怠。
七、成为巡抚及履职的注意事项
(一)任职前注意事项
对于即将成为巡抚的官员,在任职前要充分了解任职地的情况。包括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风俗、民生问题、军事防御等。例如,若即将任职的省份是农业大省,巡抚就要提前了解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水利设施等情况,以便在任职后更好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同时,要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在明清时期,巡抚权力虽大,但也受到诸多制约。要明确哪些事务可以自行决策,哪些需要上报朝廷。比如在军事行动方面,虽然巡抚有一定军事权力,但大规模军事调动往往需要朝廷批准。另外,要组建一个得力的幕僚团队。明清时期,巡抚的事务繁杂,需要幕僚协助处理政务、起草文书、出谋划策等。因此,要选拔有才能、忠诚可靠的幕僚。例如,选拔擅长财政管理的幕僚负责税收、钱粮等事务,选拔熟悉法律的幕僚协助处理刑狱案件。
(二)履职中注意事项
在履职过程中,巡抚要平衡好各方关系。一方面,要与总督协调好关系。在清代,总督官阶略高于巡抚,又往往兼制几省,巡抚须受其节制,但二者互不从属,仍属平行。巡抚要在尊重总督权威的同时,维护好本省的利益,在一些涉及全省事务的决策上,要与总督充分沟通协商。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下属官员的关系。既要严格要求下属,保证政令畅通,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在考核下属官员时,要公正公平,依据政绩和能力进行评价。例如,对于政绩突出的知县等官员,要给予举荐和奖励,对于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要坚决予以惩处。同时,在处理政务时,要注重民生。明清时期,百姓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巡抚要关注百姓的温饱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自然灾害、减轻赋税等。比如在发生旱灾时,及时组织救灾,开仓放粮,兴修水利等。在军事方面,要加强地方军事防御。定期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武器装备等,确保地方安全。若遇到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等情况,要果断决策,组织力量进行抵御和镇压。
巡抚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地方官职,其选拔任用、职能履行等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及官员的职责与使命。体
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