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栋 石怡锋
不久前,我们收到一封特殊邮件,是浙南革命老区奠基人之一郑海啸之孙郑海农发来的。郑海啸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26名正式代表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共平阳县委书记。
在邮件中,郑海农介绍,他家出过“一门三英烈”——奶奶金澄梅,小爷爷郑志荫,大姑妈郑明德。其中大姑妈牺牲时年仅16岁,她用殷红的鲜血写下了壮丽的诗篇,被后人誉为“浙南刘胡兰”。
收到郑海农的邮件后,记者第一时间和他取得了联系。8月初,记者陪同郑海农坐上高铁,回到“浙江第一红色村庄”——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
郑海农瞻仰三位亲人烈士铜像,铜像从左至右为郑明德、郑志荫、金澄梅。石怡锋 摄
这次回家,他带着新的盼头
早上7点的杭州东站,郑海农背着双肩包早早等候在候车厅。见到记者后,郑海农显得有些激动:“四年前,我错过了你们发起的‘迎接建党百年 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用AI复原三位烈士容颜,将姑妈郑明德的故事制成AI短视频。”
展开剩余73%高铁穿梭在浙南丘陵。郑海农指尖轻叩车窗,说:“1939年,13岁的明德姑妈就是翻越这些山岭,腰别柴刀怀揣油纸文件,在齐腰深的茅草中为中共浙江省一大代表带路的。”
郑海农退休前是浙江医院的一名主任医生,如今他将白大褂换成宣讲团红马甲,有了新的担当:新四军研究会浙南分会副会长兼宣讲团团员。
“我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向中小学生宣讲我姑妈郑明德的故事,从一开始的干讲,到根据黑白连环画投影讲,后来又做成PPT。”郑海农告诉记者,自己前不久自学了一点AI技术,对部分PPT画面进行了彩色处理,让自己的演讲课件看起来更生动些。
下了高铁,再坐50分钟车,就到了凤林村。八月的凤林村,蝉鸣阵阵,溪水潺潺。这个藏在平阳山坳里的小村庄,在86年前,秘密召开过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每次回凤林,都会去看看他们。”郑海农每年都回老家几次,而这一次,他有了新的盼头。
老宅门后,藏着半部浙南革命史
凤林村,群山环抱,是一处偏僻的小村落,却是星火燎原的红色沃土,被誉为“浙江第一红色村庄”。这里的每一处历史遗迹,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
在郑海啸故居陈列馆的斑驳木门前,平阳县凤卧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陈腱与中共浙江省一大陈列馆讲解员李畅已等候多时。
“这扇门后藏着半部浙南革命史。”陈腱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
一进馆,就见郑海啸半身塑像,他的目光似乎穿透时空。火烧复建的墙壁上,金澄梅40岁喋血、郑志荫断首就义、郑明德16岁殉难的图文组成悲壮家族图谱。
穿过红色文化长廊,一行人来到郑明德纪念馆。馆前,一座被命名为“明德桥”的石桥横卧溪上。李畅指着桥头石碑说:“你们看这‘德’字一撇特别长,象征烈士精神绵延不绝。”
郑明德纪念馆由浙南游击根据地旧址改建而成,馆内的陈列品述说着郑明德的生平事迹和她在狱中斗争的情景。
郑海农仿佛看见了1942年暴雨如注的刑场——那个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少女,举着的拳头始终未垂下。
“最打动我的是郑明德同志狱中捎出的三封信。”李畅指着纪念馆玻璃展柜中的信件复制件说,“这个16岁少女在酷刑后一次次昏迷,却始终没透露党组织信息。最后一封信中,她写到‘敌人戒备森严,千万不要为我冒险’。”
参观结束后,郑海农打开双肩包,拿出准备已久的画卷,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这是一位书法家为纪念郑明德的题字:赤胆忠心 万古长青。八个大字苍劲有力。
当年的“如愿眺望”,已化作如今万家灯火
一座凤卧镇,半部浙南革命史,86年过去了,这里的山峦依旧青翠,而红色的基因早已融入平阳的血脉。
陈腱告诉记者,凤卧镇通过多种形式传承红色精神。“像我们今天参观的红色故事广场、郑明德纪念馆、郑海啸故居、明德桥,都是我们的红色教育阵地。”除了这些,还有以郑明德为原型的歌舞剧《一抹红》、红色电影《热血长虹》以及绘本和木偶剧等,通过这些红色情景剧的演绎,让红色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心里。
“希望用AI科技手段,把我的演讲内容转化为更生动的展示,把革命前辈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郑海农说。
郑海农在墓园为先辈献花 石怡锋 摄
暮色漫过后山烈士墓园,郑海农将白菊轻放于奶奶与小爷爷碑前。
“看这万家灯火。”郑海农驻足半山腰的石板路,看着山下村庄已点亮的星海说,“正是姑妈在刑场上‘如愿的眺望’。”
发布于:浙江省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