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绩效管理与审计评价常被割裂看待,一个负责驱动,一个负责审视。然而,当两者深度融合,构建起“目标设定→过程管理→审计评价→闭环优化”的完整链条时,便能真正释放强大的组织赋能价值。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这一链条的有机整合,推动组织绩效持续提升。
一、目标设定阶段:审计思维前置,锚定战略方向
痛点: 目标设定脱离战略、模糊不清、无法衡量,导致后续执行与评价困难。
审计赋能:
战略对齐审计: 在目标制定初期,引入审计视角,审视目标是否真正支撑组织战略,确保方向正确。
SMART原则审计: 审计人员可提前介入,帮助业务部门审视目标的具体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确保目标设定科学、可落地、可评价。
展开剩余67%风险评估前置: 识别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并将其纳入绩效管理框架,提前预警和制定应对措施。
二、过程管理阶段:动态审计校准,保障执行效能
痛点: 过程监控滞后,偏差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收集不准确、不及时。
审计赋能:
绩效数据真实性审计: 定期或不定期对支撑绩效评价的关键数据进行抽样核查,确保数据来源可靠、计算准确,为客观评价奠定基础。
执行合规性审计: 审查绩效管理流程是否得到遵循,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执行动作是否符合制度要求,保障过程合规、有效。
偏差分析与预警: 利用审计分析工具,识别绩效实际进展与目标的显著偏差,深入分析原因(如流程瓶颈、资源不足、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向管理层预警,推动快速干预和调整。
三、评价与反馈阶段:穿透式审计评价,驱动闭环优化
痛点: 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或主观性强;结果应用单一,未能有效驱动改进。
审计赋能:
评价过程独立性与客观性: 审计部门以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进行再评价,避免评价流于形式或受到不当干预。
结果归因深度分析: 超越简单的“达成与否”,运用审计的穿透性思维,深入分析绩效结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战略有效性、流程效率、组织能力、外部因素),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洞察。
改进建议与闭环跟踪: 基于审计发现和深度分析,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绩效改进建议。更重要的是,审计需持续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地情况及其效果,确保绩效管理形成真正的闭环,推动组织持续学习与进化。
构建“铁三角”,释放整合价值
将绩效审计深度嵌入绩效管理全链条,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稳固的“铁三角”:
目标协同: 审计目标与绩效管理目标高度一致,都服务于组织战略实现。
信息共享: 绩效数据、执行信息、评价结果在审计与业务/HR部门间充分共享。
流程耦合: 审计活动(如数据核查、过程检查、结果复核)有机嵌入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
中颂华专注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项目决算审计、信息化项目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清产核资和资产清查项目审计、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司法会计鉴定、信息化资产审计、信息化资源审计和大数据审计等领域。
详情咨询:1861拨1884打939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